少陽主骨」理論根源於《內經》。然現存最早且最能保存古本《內經》原貌的《黃帝內經太素·熱病訣》雲:「少陽主骨。」但是因為在主流思想中腎主骨的概念相當根深蒂固,所以對於少陽主骨的概念被掩蓋而不被重視。而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很多骨關節的疾病通過少陽主骨的理論進行治療,往往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少陽主骨的理論可以先從經絡的循行進行部位進行論述,足少陽膽經循行與骨關係密切,涉及全身絕大部分骨與關節。《靈樞·經脈》指出,「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入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從這些經絡的分布情況可以看出全身絕大部分骨與關節都是足少陽膽經經脈循行之處,故《靈樞·經脈》雲:「膽足少陽之脈……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這些記載可以確定足少陽膽經相關的病變與全身性的骨與關節病變密切相關。可以說少陽主骨與全身的諸肢節疼痛是相互聯繫的,比如經脈所過,主治所及,足少陽膽經從「居髎」至「足竅陰」共16 穴,此16 穴中治療與筋骨相關疾病的穴位達14穴之多。與骨相關的筋與髓中的八會穴中的筋會與髓會均列於足少陽膽經中,表明骨與關節的相關的物質基礎和功能應用與足少陽有密切聯繫。其中「陽陵泉」為八會穴中的筋會,具有主治全身各關節筋急疼痛的功效; 「絕骨」(懸鐘)為八會穴中的髓會,具有行氣血、通經絡、填精益髓之功效,主治筋骨痿軟無力等症; 「環跳」善治腰腿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此三穴為足少陽經治療骨關節疾病的典型常用穴,更是「足少陽之脈……主骨所生病」這一理論指導臨床實踐的證明。
明代醫家張景岳《類經》中提到: 「膽味苦,苦走骨,故膽主骨所生病。又骨為干,其質剛,膽為中正之官,其氣亦剛,膽病則失其剛,故病及於骨,凡驚傷膽者,骨必軟,即其明證。」張景岳通過分析膽的生理功能來論述與骨的關係,肝膽互為表裡,肝之餘氣生成膽汁並貯藏於膽內,在肝主疏泄、三焦通調水道的作用下,膽汁散於胃腸,分布濡養全身各臟腑,各臟腑才能正常行使其功能,肝主筋、腎主骨的作用才能得以體現。又「骨為干,其質剛」,膽主決斷,為中正之官,其氣亦剛,骨質與膽氣俱剛,即「質剛氣亦剛」,同氣相合,二者具有相通性。足少陽經脈稟受膽的剛氣,正是在「剛」上對全身骨骼施加影響。因此當膽腑發生病變時,其「膽汁」不布四肢,則骨失所養,膽病而失其剛,病及於骨。所以很多骨骼相關的疾病除了予以補腎強骨的治療外適當進行疏通膽腑,會有較好的療效。
也曾經治療過這一類病人,因為骨質疏鬆導致全身多處骨折,最嚴重的一次是打了個噴嚏導致多處肋骨骨折,聽起來不可思議,但是骨質疏鬆後期的老年人的確非常痛苦,稍微一個不小心就骨折,我們常常形容他們如玻璃人,對於這類病人很多時候都會想到腎主骨的理論,因為骨的質量不好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補骨,補骨就得補腎,所以很多時候對於骨質疏鬆都會運用大量補腎的藥物,但是效果怎麼樣呢?因為很多補腎的藥物都是不容易被脾胃所消化,這些滋膩的補腎葯不但不能被吸收反而加重了自身脾胃的負擔,所以很多人吃後反而出現腹脹甚至腹瀉等情況,所有針對這一類型的骨質疏鬆我們完全可以另闢蹊徑,按照少陽主骨的思路行疏通肝膽之腑,很多時候會有奇效,特別是骨質疏鬆導致的疼痛,每次採用疏肝通絡聯合補腎的方法往往會有很好的療效。
很多人知道腎主骨生髓,《黃帝內經》就有「少陽主骨」理論的探析
少陽主骨」理論根源於《內經》。然現存最早且最能保存古本《內經》原貌的《黃帝內經太素·熱病訣》雲:「少陽主骨。」但是因為在主流思想中腎主骨的概念相當根深蒂固,所以對於少陽主骨的概念被掩蓋而不被重視。而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很多骨關節的疾病通過少陽主骨的理論進行治療,往往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少陽主骨的理論可以先從經絡的循行進行部位進行論述,足少陽膽經循行與骨關係密切,涉及全身絕大部分骨與關節。《靈樞·經脈》指出,「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入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從這些經絡的分布情況可以看出全身絕大部分骨與關節都是足少陽膽經經脈循行之處,故《靈樞·經脈》雲:「膽足少陽之脈……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這些記載可以確定足少陽膽經相關的病變與全身性的骨與關節病變密切相關。可以說少陽主骨與全身的諸肢節疼痛是相互聯繫的,比如經脈所過,主治所及,足少陽膽經從「居髎」至「足竅陰」共16 穴,此16 穴中治療與筋骨相關疾病的穴位達14穴之多。與骨相關的筋與髓中的八會穴中的筋會與髓會均列於足少陽膽經中,表明骨與關節的相關的物質基礎和功能應用與足少陽有密切聯繫。其中「陽陵泉」為八會穴中的筋會,具有主治全身各關節筋急疼痛的功效; 「絕骨」(懸鐘)為八會穴中的髓會,具有行氣血、通經絡、填精益髓之功效,主治筋骨痿軟無力等症; 「環跳」善治腰腿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此三穴為足少陽經治療骨關節疾病的典型常用穴,更是「足少陽之脈……主骨所生病」這一理論指導臨床實踐的證明。
明代醫家張景岳《類經》中提到: 「膽味苦,苦走骨,故膽主骨所生病。又骨為干,其質剛,膽為中正之官,其氣亦剛,膽病則失其剛,故病及於骨,凡驚傷膽者,骨必軟,即其明證。」張景岳通過分析膽的生理功能來論述與骨的關係,肝膽互為表裡,肝之餘氣生成膽汁並貯藏於膽內,在肝主疏泄、三焦通調水道的作用下,膽汁散於胃腸,分布濡養全身各臟腑,各臟腑才能正常行使其功能,肝主筋、腎主骨的作用才能得以體現。又「骨為干,其質剛」,膽主決斷,為中正之官,其氣亦剛,骨質與膽氣俱剛,即「質剛氣亦剛」,同氣相合,二者具有相通性。足少陽經脈稟受膽的剛氣,正是在「剛」上對全身骨骼施加影響。因此當膽腑發生病變時,其「膽汁」不布四肢,則骨失所養,膽病而失其剛,病及於骨。所以很多骨骼相關的疾病除了予以補腎強骨的治療外適當進行疏通膽腑,會有較好的療效。
也曾經治療過這一類病人,因為骨質疏鬆導致全身多處骨折,最嚴重的一次是打了個噴嚏導致多處肋骨骨折,聽起來不可思議,但是骨質疏鬆後期的老年人的確非常痛苦,稍微一個不小心就骨折,我們常常形容他們如玻璃人,對於這類病人很多時候都會想到腎主骨的理論,因為骨的質量不好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補骨,補骨就得補腎,所以很多時候對於骨質疏鬆都會運用大量補腎的藥物,但是效果怎麼樣呢?因為很多補腎的藥物都是不容易被脾胃所消化,這些滋膩的補腎葯不但不能被吸收反而加重了自身脾胃的負擔,所以很多人吃後反而出現腹脹甚至腹瀉等情況,所有針對這一類型的骨質疏鬆我們完全可以另闢蹊徑,按照少陽主骨的思路行疏通肝膽之腑,很多時候會有奇效,特別是骨質疏鬆導致的疼痛,每次採用疏肝通絡聯合補腎的方法往往會有很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