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活著,有時候真的會忘記,人是要死的。
也許我們是希望這「死」來得有預兆些,來得慢一些。
但總有一些人,會遭遇死神猝不及防的襲擊,然後離去。
然後,留下活著的人忽然驚醒:
「原來,人真的會死的。」
1.死神,最擅長製造「意外」演員高以翔,身高195cm,體重88kg,一臉的陽光,看上去是那麼健康的一個大男孩,誰能想到他會死?
可是,11月27日,他走得那麼突然,來不及跟這世界說一聲「再見」。高以翔
關於健康,高以翔的死再一次為所有人敲響了警鐘:多少你以為的健康,其實已經瀕臨死亡。
還沒能從高以翔去世的急促中緩過神兒來,12月5日,又一個陽光大男孩走了。吉喆
他叫吉喆,北京首鋼非常出色的籃球運動員,才33歲,卻生生地被癌症這個死神帶走了。
吉喆去世的消息公布後,親朋好友,粉絲們,都驚呆了——「他怎麼會死?」
是啊,一個愛運動的大男孩,還這麼年輕,怎麼就死了呢?
我真希望這消息「如假包換」,可理智又告訴我,這真的是「真的」。
也是在12月5日,著名京劇演員姜亦珊也走了,才41歲。姜亦姍
姜亦姍是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在《新貴妃醉酒》《趙氏孤兒》等多部優秀的作品中,都有出演。
就在去世前幾天,11月29日,她還在登台演出。
我猜想,在得知高以翔去世的消息時,她也感慨過生命的脆弱和無常,但何曾想過,下一個竟是自己。
再下一個,又會是誰呢?
希望這個問題沒有答案,再也不要發生這樣的悲劇。
2.多少「不著急」,從此「來不及」
每一個因病或因意外驟然離世的人,在離去的那一刻,我想他們心裡都留著很多的遺憾,有多少想做的事兒,多少想見的人,再也沒機會了啊!
可是,連把這遺憾說出口的機會,也沒有了。
偏偏我們活著的人,最喜歡做「不著急」、「改天」這樣的事兒。
著名演員馮遠征,也是一個這樣「不著急」的人,並為此留下了終生的遺憾。
馮遠征
在一向都很重顏值的演藝界,馮遠征這樣的「醜男」,是怎麼當上演員,還出演了男一號?
顏值在他的演繹路上,確實是一塊「絆腳石」。
1984年,馮遠征報考北京電影學院,文化課和專業課成績都很出色,就是因為顏值,被拒了。
就是在這樣的處境中,竟然有人邀請他出演《青春祭》里的男一號,這個貴人就是導演張暖忻。
也是從這部劇開始,馮遠征這個業餘選手「正式」開啟了自己的演藝生涯。
可以想像,對導演張暖忻,馮遠徵得有多感激啊!
後來,張暖忻之於馮遠征,可以說是亦師亦友,她做的「蟹肉粥」,是馮遠征最溫情的回憶。
馮遠征去看望過幾次張導,可是到後來,即便是逢年過節,他也總覺得沒時間去,就一拖再拖。
1996年4月,有一天,馮遠征很想念張導,又對妻子說:
「過幾天咱么去看看張導吧!」
可是,一個月過去了,他還是沒去。
再後來發生的事,就令人心痛了。
有一天,劇組有個人想去找電影局長滕進賢批一個文件,正要走,劇組的導演隨口說了句:
「今天別去,他參加追悼會去了。」
對方追問:
「誰的追悼會?」
導演說:
「張暖忻。」
「誰?」馮遠征急了,還以為自己聽錯了。但導演告訴他,就是導演張暖忻。
馮遠征躲到一個沒人的角落,頭腦里一片空白,情緒幾近失控。
他一直想去看望的恩人,再也沒機會去見了。
「永遠沒機會了」,那是怎樣一種滋味?恐怕沒人想去品嘗。
3.我以為的「以後」,也永遠沒有了這種滋味,我嘗過。
上高中的時候,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叫倩。
後來她在本地上大學,而我去了很遠的地方。
再後來,她一直在本地工作,而我輾轉在南方各個城市,所以高中畢業後的10年間,我們一次也沒有見過。偶爾通電話,也總說:
「不著急,以後有的是機會。」
2015年夏,我終於回到了家鄉小城,我們倆也終於見面了。
車站門口,我望著她,她望著我,雖然各自都「老」了10歲,但還是熟悉的彼此。
那天去她家裡吃了飯,然後一起去了公園、超市。
重逢的時光,靜好。
閨蜜·時光靜好
那天分別後,我以為,我們可以隔三差五地常常見面了。
這一年春節,我跟她打電話,接電話的是她媽媽。她媽媽說:
「倩倩年前已經走了。」
我驚呆了,語無倫次,冒冒失失地追問,那邊,倩倩媽媽哭著說:
「是癌症。」
原來,我們在夏天見面時,她就已經被確診了癌症。她沒有說,我也沒有覺察。
那天晚上,我在被窩裡哭了很久,一夜未眠。
我想像著她生前最後的時光,多麼痛苦,多麼無助,多麼需要我們這些朋友們的關心!可是,因為她的倔強不說,更因為我們的粗心大意,她就那麼悄悄地走了。
高中畢業後,一別10年,再見1次之後,就這樣永別了。
我以為的「以後」,在哪呢?
4.趁還「來得及」,去做想做的事,見想見的人
35歲高以翔,33歲吉喆,還有41歲姜亦姍,他們的突然離世,都不是「新鮮事兒」,在此之前,已經有很多刺痛我們的「先例」。
近幾年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央視主持人李詠。
他有足夠的錢與癌症對抗,事實上,他也選擇了全球醫療技術最發達的國家去治療,但很遺憾,他的生命還是定格在2018年10月25日凌晨5:20。
520,多麼刺痛人的數字。
李詠去世後,妻子哈文發文稱:
「永失我愛。」
永遠失去,沒錯,永遠。
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說:
「一個人年輕的時候,總以為疾病和死神只會光顧別人。」
我想,那些離開的人,在驟然離開這個世界之前,都是這麼想的。
可是,一旦死神選中了誰,誰又能幸免於難呢?
我一直糾結並困惑於,為什麼「教訓」那麼多,我們還是學不會人生最重要的2件事:
一是重視健康。
二是學會珍惜。很多想做的事,很多在乎的人,我們總是一拖再拖,不去做,不去見。
這個世界,轉得很快,你和我,也一直在快速奔跑。
我們顧不上看沿途的風景,甚至不知道到底要跑去哪裡。
可是很多東西,不會等我們。
人生,如果能夠來日方長固然美好,可若戛然而止,又當如何咽下這份痛楚和遺憾?
演員馮遠征終生遺憾:「我再也見不到你了!」|凡事,真的別拖延
我們活著,有時候真的會忘記,人是要死的。
也許我們是希望這「死」來得有預兆些,來得慢一些。
但總有一些人,會遭遇死神猝不及防的襲擊,然後離去。
然後,留下活著的人忽然驚醒:
「原來,人真的會死的。」
1.死神,最擅長製造「意外」
演員高以翔,身高195cm,體重88kg,一臉的陽光,看上去是那麼健康的一個大男孩,誰能想到他會死?
可是,11月27日,他走得那麼突然,來不及跟這世界說一聲「再見」。
高以翔
關於健康,高以翔的死再一次為所有人敲響了警鐘:
多少你以為的健康,其實已經瀕臨死亡。
還沒能從高以翔去世的急促中緩過神兒來,12月5日,又一個陽光大男孩走了。
吉喆
他叫吉喆,北京首鋼非常出色的籃球運動員,才33歲,卻生生地被癌症這個死神帶走了。
吉喆去世的消息公布後,親朋好友,粉絲們,都驚呆了——「他怎麼會死?」
是啊,一個愛運動的大男孩,還這麼年輕,怎麼就死了呢?
我真希望這消息「如假包換」,可理智又告訴我,這真的是「真的」。
也是在12月5日,著名京劇演員姜亦珊也走了,才41歲。
姜亦姍
姜亦姍是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在《新貴妃醉酒》《趙氏孤兒》等多部優秀的作品中,都有出演。
就在去世前幾天,11月29日,她還在登台演出。
我猜想,在得知高以翔去世的消息時,她也感慨過生命的脆弱和無常,但何曾想過,下一個竟是自己。
再下一個,又會是誰呢?
希望這個問題沒有答案,再也不要發生這樣的悲劇。
2.多少「不著急」,從此「來不及」
每一個因病或因意外驟然離世的人,在離去的那一刻,我想他們心裡都留著很多的遺憾,有多少想做的事兒,多少想見的人,再也沒機會了啊!
可是,連把這遺憾說出口的機會,也沒有了。
偏偏我們活著的人,最喜歡做「不著急」、「改天」這樣的事兒。
著名演員馮遠征,也是一個這樣「不著急」的人,並為此留下了終生的遺憾。
馮遠征
在一向都很重顏值的演藝界,馮遠征這樣的「醜男」,是怎麼當上演員,還出演了男一號?
顏值在他的演繹路上,確實是一塊「絆腳石」。
1984年,馮遠征報考北京電影學院,文化課和專業課成績都很出色,就是因為顏值,被拒了。
就是在這樣的處境中,竟然有人邀請他出演《青春祭》里的男一號,這個貴人就是導演張暖忻。
也是從這部劇開始,馮遠征這個業餘選手「正式」開啟了自己的演藝生涯。
可以想像,對導演張暖忻,馮遠徵得有多感激啊!
後來,張暖忻之於馮遠征,可以說是亦師亦友,她做的「蟹肉粥」,是馮遠征最溫情的回憶。
馮遠征去看望過幾次張導,可是到後來,即便是逢年過節,他也總覺得沒時間去,就一拖再拖。
1996年4月,有一天,馮遠征很想念張導,又對妻子說:
「過幾天咱么去看看張導吧!」
可是,一個月過去了,他還是沒去。
再後來發生的事,就令人心痛了。
有一天,劇組有個人想去找電影局長滕進賢批一個文件,正要走,劇組的導演隨口說了句:
「今天別去,他參加追悼會去了。」
對方追問:
「誰的追悼會?」
導演說:
「張暖忻。」
「誰?」馮遠征急了,還以為自己聽錯了。但導演告訴他,就是導演張暖忻。
馮遠征躲到一個沒人的角落,頭腦里一片空白,情緒幾近失控。
他一直想去看望的恩人,再也沒機會去見了。
「永遠沒機會了」,那是怎樣一種滋味?恐怕沒人想去品嘗。
3.我以為的「以後」,也永遠沒有了
這種滋味,我嘗過。
上高中的時候,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叫倩。
後來她在本地上大學,而我去了很遠的地方。
再後來,她一直在本地工作,而我輾轉在南方各個城市,所以高中畢業後的10年間,我們一次也沒有見過。偶爾通電話,也總說:
「不著急,以後有的是機會。」
2015年夏,我終於回到了家鄉小城,我們倆也終於見面了。
車站門口,我望著她,她望著我,雖然各自都「老」了10歲,但還是熟悉的彼此。
那天去她家裡吃了飯,然後一起去了公園、超市。
重逢的時光,靜好。
閨蜜·時光靜好
那天分別後,我以為,我們可以隔三差五地常常見面了。
這一年春節,我跟她打電話,接電話的是她媽媽。她媽媽說:
「倩倩年前已經走了。」
我驚呆了,語無倫次,冒冒失失地追問,那邊,倩倩媽媽哭著說:
「是癌症。」
原來,我們在夏天見面時,她就已經被確診了癌症。她沒有說,我也沒有覺察。
那天晚上,我在被窩裡哭了很久,一夜未眠。
我想像著她生前最後的時光,多麼痛苦,多麼無助,多麼需要我們這些朋友們的關心!可是,因為她的倔強不說,更因為我們的粗心大意,她就那麼悄悄地走了。
高中畢業後,一別10年,再見1次之後,就這樣永別了。
我以為的「以後」,在哪呢?
4.趁還「來得及」,去做想做的事,見想見的人
35歲高以翔,33歲吉喆,還有41歲姜亦姍,他們的突然離世,都不是「新鮮事兒」,在此之前,已經有很多刺痛我們的「先例」。
近幾年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央視主持人李詠。
他有足夠的錢與癌症對抗,事實上,他也選擇了全球醫療技術最發達的國家去治療,但很遺憾,他的生命還是定格在2018年10月25日凌晨5:20。
520,多麼刺痛人的數字。
李詠去世後,妻子哈文發文稱:
「永失我愛。」
永遠失去,沒錯,永遠。
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說:
「一個人年輕的時候,總以為疾病和死神只會光顧別人。」
我想,那些離開的人,在驟然離開這個世界之前,都是這麼想的。
可是,一旦死神選中了誰,誰又能幸免於難呢?
我一直糾結並困惑於,為什麼「教訓」那麼多,我們還是學不會人生最重要的2件事:
一是重視健康。
二是學會珍惜。很多想做的事,很多在乎的人,我們總是一拖再拖,不去做,不去見。
這個世界,轉得很快,你和我,也一直在快速奔跑。
我們顧不上看沿途的風景,甚至不知道到底要跑去哪裡。
可是很多東西,不會等我們。
人生,如果能夠來日方長固然美好,可若戛然而止,又當如何咽下這份痛楚和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