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尹建莉父母學堂看到一位媽媽和兒子的故事。媽媽對兒子的教育方式,從滿心焦慮的控制,到淡定悅納的轉變,很有感觸。
與大多數焦慮的中國式父母一樣,文中這位媽媽曾經以為,只要她夠努力負責,她的兒子一定會足夠優秀。她整個心思全在兒子身上,從吃喝拉撒到學習,對兒子進行了360度全方位無死角的嚴密控制。
在她這樣的管教之下,孩子的遭遇很悲慘:在家裡,兒子常常因為學習上的問題,被媽媽死纏爛打,一言不合就挨巴掌。挨打後的兒子,還要反過來安慰因「萬分委屈」而哭天搶地的媽媽,請求她不要生氣。在學校,因為學習跟不上,兒子常常被老師責罰,還被罵「瘟豬子」。在內外夾擊之下,原本活潑可愛的兒子,漸漸變成了一個垂頭喪氣的自卑小孩。他的身上被貼滿了負面標籤:
作業拖拉,做事磨蹭,行動魯莽,漫不經心,什麼都無所謂……
一次家長會,媽媽被老師奚落後含恨回家。她正準備修理兒子,不料,卻聽到了兒子怯怯的問話:「媽媽,我是不是長得很醜?」
一瞬間,媽媽心中如遭電擊:兒子的自我懷疑,竟已蔓延到長相的地步,我們都對他做了什麼?
從此,媽媽痛下決心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她開始惡補育兒知識。這期間,她接觸到了尹老師的教育理念,開始學習接受真實的孩子,學會放手,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
可想而知,一個被管束控制以久的孩子,突然獲得自由,會是什麼樣。兒子的行為就像脫僵的野馬,常常讓媽媽Hold不住。
這個改變過程的確十分艱難。剛放手那陣子,兒子完全不按媽媽預期的節奏行事,該吃飯時不吃飯時,該睡覺時不睡覺,該做作業時不做作業。媽媽一面控制著體內的洪荒之力,一面感覺如萬隻螞蟻在身,如坐針氈,坐立不安,只能暗自痛哭。
經過兩年多的痛苦堅持,媽媽終於脫胎換骨,摒棄了自己幾十年的行為模式。
而「熊孩子」在獲得充分自由的野蠻生長後,找回了自信與存在價值,漸漸變成了那個讓媽媽驕傲的兒子。
當媽媽有時在兒子面前控制不住情緒後,會馬上向兒子道歉,兒子也會貼心而真誠地說,沒關係媽媽,照顧好自己先,先愛好自己,再來愛我吧。他知道,錯不在自己。
如今,在媽媽心目中,兒子單純而機靈,慷慨而溫暖,調皮而自律,善良而智慧,曾經貼在孩子身上的負面標籤,現在全換成了滿滿的優點。
兒子的學習狀態也越來越好,成績也從40多分上升到70多分。而兒子時常對媽媽愛的表達,也漸漸影響了爸爸的行為,讓他開始注重愛的儀式,夫妻間的相處也漸入佳境。
這又是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收穫。
親身經歷這個神奇轉變過程的媽媽,感觸頗深。
她總結道:有自由才有教育,沒有自由就談不上教育。她引用尹建莉的話來詮釋了「自由」的定義:
給孩子自由,不是對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著你必須給孩子三權:選擇權、嘗試權、犯錯誤權。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
但是,從自由到自覺,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往往使人混亂和感到失控。
比如,當媽媽不再盯著兒子的學習不放,兒子接著就開始了課上課後的搗亂神遊,作業也愛做不做;當媽媽不再事無巨細地管兒子的生活,兒子便開啟了無章法的生存模式:不刷牙洗臉,不洗澡,戀上垃圾食品飲料,狂吃猛喝……
表面上媽媽雲淡風輕,和顏悅色,不吼不叫,實則內心波濤洶湧,指責,謾罵,嘮叨等呼之欲出。
而孩子就像一個雷達,能精準地感應到媽媽風平浪靜的海面下的暗流涌動。因此他混亂著媽媽的混亂。
當媽媽漸漸地放下了焦慮心,放下心中棍棒的那一刻,終於領悟到:
即便不吼不叫,不打不罵,只要帶著一點點的負面情緒,你對孩子的教育就幾乎為零,甚至是負數;只有真正放下了心中的棍棒,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於是,那個在家自由淘氣夠了的孩子,出門做客時,竟能安靜如貓,規規矩矩,輕手輕腳,與在家時判若兩人。
從他擁有了足夠自由的那一刻開始,他也獲得了自律的能量。
我們這一代在童年都曾受過父母的錯誤對待,內心傷痕纍纍,沒有安全感和自我存在感。文中這位媽媽也一樣,小時候寄養外婆家,上學後寄宿姑媽家,自幼安全感極度缺失。
而我們的焦慮也常常由此而來。
我們沒有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感,必然會企圖在孩子身上尋找補償,把滿心的期待和願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我們希望孩子能夠擁有我們所沒有的東西,希望孩子比別人優秀。但這也會讓我們和孩子彼此之間變得界限模糊,失去了自由,變得痛苦焦慮。
學會分清自己自己和孩子的邊界,放手讓孩子自由探索,對許多父母總是很難。因為那樣,我們的全能感會被破壞,從而感覺失控,在內心深處留下深深的挫敗感和無能感。
中國式父母的教育焦慮,常常緣於錯把控制當成了教育。
當一個人試圖去控制自己無法掌控的東西時,往往事與願違,只會收穫失控。失控感,往往就是焦慮的來源。
我們特別害怕孩子的表現不符合我們的預期,甚至對他們的不如意表現感到憤怒和擔憂,唯一能做的只有死死地控制著孩子,不讓他們自由成長。結果孩子被壓抑了自我和活力,他們心理失序,變得膽小,刻板,暴躁,逆反,表裡不一,這種種的問題行為模式,是他們失去自由後產生的被動反抗。
只有自由才有自律。
如果連自由都沒有體會過、享受過和擁有過,拿怎麼去學會自律。就像一個從未吃飽飯的人,想讓他拒絕美食的誘惑,往往是做不到的。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素質教育觀察]
致力於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今日推薦文章:
點擊鏈接閱讀更多精選好文:
從嚴密控制到放手兒子「野蠻生長」,她收穫了意想不到的結果
在尹建莉父母學堂看到一位媽媽和兒子的故事。媽媽對兒子的教育方式,從滿心焦慮的控制,到淡定悅納的轉變,很有感觸。
與大多數焦慮的中國式父母一樣,文中這位媽媽曾經以為,只要她夠努力負責,她的兒子一定會足夠優秀。她整個心思全在兒子身上,從吃喝拉撒到學習,對兒子進行了360度全方位無死角的嚴密控制。
在她這樣的管教之下,孩子的遭遇很悲慘:
在家裡,兒子常常因為學習上的問題,被媽媽死纏爛打,一言不合就挨巴掌。挨打後的兒子,還要反過來安慰因「萬分委屈」而哭天搶地的媽媽,請求她不要生氣。在學校,因為學習跟不上,兒子常常被老師責罰,還被罵「瘟豬子」。
在內外夾擊之下,原本活潑可愛的兒子,漸漸變成了一個垂頭喪氣的自卑小孩。他的身上被貼滿了負面標籤:
作業拖拉,做事磨蹭,行動魯莽,漫不經心,什麼都無所謂……
一次家長會,媽媽被老師奚落後含恨回家。她正準備修理兒子,不料,卻聽到了兒子怯怯的問話:「媽媽,我是不是長得很醜?」
一瞬間,媽媽心中如遭電擊:兒子的自我懷疑,竟已蔓延到長相的地步,我們都對他做了什麼?
從此,媽媽痛下決心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她開始惡補育兒知識。這期間,她接觸到了尹老師的教育理念,開始學習接受真實的孩子,學會放手,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
可想而知,一個被管束控制以久的孩子,突然獲得自由,會是什麼樣。兒子的行為就像脫僵的野馬,常常讓媽媽Hold不住。
這個改變過程的確十分艱難。剛放手那陣子,兒子完全不按媽媽預期的節奏行事,該吃飯時不吃飯時,該睡覺時不睡覺,該做作業時不做作業。媽媽一面控制著體內的洪荒之力,一面感覺如萬隻螞蟻在身,如坐針氈,坐立不安,只能暗自痛哭。
經過兩年多的痛苦堅持,媽媽終於脫胎換骨,摒棄了自己幾十年的行為模式。
而「熊孩子」在獲得充分自由的野蠻生長後,找回了自信與存在價值,漸漸變成了那個讓媽媽驕傲的兒子。
當媽媽有時在兒子面前控制不住情緒後,會馬上向兒子道歉,兒子也會貼心而真誠地說,沒關係媽媽,照顧好自己先,先愛好自己,再來愛我吧。他知道,錯不在自己。
如今,在媽媽心目中,兒子單純而機靈,慷慨而溫暖,調皮而自律,善良而智慧,曾經貼在孩子身上的負面標籤,現在全換成了滿滿的優點。
兒子的學習狀態也越來越好,成績也從40多分上升到70多分。而兒子時常對媽媽愛的表達,也漸漸影響了爸爸的行為,讓他開始注重愛的儀式,夫妻間的相處也漸入佳境。
這又是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收穫。
親身經歷這個神奇轉變過程的媽媽,感觸頗深。
她總結道:有自由才有教育,沒有自由就談不上教育。她引用尹建莉的話來詮釋了「自由」的定義:
給孩子自由,不是對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著你必須給孩子三權:選擇權、嘗試權、犯錯誤權。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
但是,從自由到自覺,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往往使人混亂和感到失控。
比如,當媽媽不再盯著兒子的學習不放,兒子接著就開始了課上課後的搗亂神遊,作業也愛做不做;當媽媽不再事無巨細地管兒子的生活,兒子便開啟了無章法的生存模式:不刷牙洗臉,不洗澡,戀上垃圾食品飲料,狂吃猛喝……
表面上媽媽雲淡風輕,和顏悅色,不吼不叫,實則內心波濤洶湧,指責,謾罵,嘮叨等呼之欲出。
而孩子就像一個雷達,能精準地感應到媽媽風平浪靜的海面下的暗流涌動。因此他混亂著媽媽的混亂。
當媽媽漸漸地放下了焦慮心,放下心中棍棒的那一刻,終於領悟到:
即便不吼不叫,不打不罵,只要帶著一點點的負面情緒,你對孩子的教育就幾乎為零,甚至是負數;只有真正放下了心中的棍棒,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於是,那個在家自由淘氣夠了的孩子,出門做客時,竟能安靜如貓,規規矩矩,輕手輕腳,與在家時判若兩人。
從他擁有了足夠自由的那一刻開始,他也獲得了自律的能量。
我們這一代在童年都曾受過父母的錯誤對待,內心傷痕纍纍,沒有安全感和自我存在感。文中這位媽媽也一樣,小時候寄養外婆家,上學後寄宿姑媽家,自幼安全感極度缺失。
而我們的焦慮也常常由此而來。
我們沒有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感,必然會企圖在孩子身上尋找補償,把滿心的期待和願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我們希望孩子能夠擁有我們所沒有的東西,希望孩子比別人優秀。但這也會讓我們和孩子彼此之間變得界限模糊,失去了自由,變得痛苦焦慮。
學會分清自己自己和孩子的邊界,放手讓孩子自由探索,對許多父母總是很難。因為那樣,我們的全能感會被破壞,從而感覺失控,在內心深處留下深深的挫敗感和無能感。
中國式父母的教育焦慮,常常緣於錯把控制當成了教育。
當一個人試圖去控制自己無法掌控的東西時,往往事與願違,只會收穫失控。失控感,往往就是焦慮的來源。
我們特別害怕孩子的表現不符合我們的預期,甚至對他們的不如意表現感到憤怒和擔憂,唯一能做的只有死死地控制著孩子,不讓他們自由成長。結果孩子被壓抑了自我和活力,他們心理失序,變得膽小,刻板,暴躁,逆反,表裡不一,這種種的問題行為模式,是他們失去自由後產生的被動反抗。
只有自由才有自律。
如果連自由都沒有體會過、享受過和擁有過,拿怎麼去學會自律。就像一個從未吃飽飯的人,想讓他拒絕美食的誘惑,往往是做不到的。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素質教育觀察]
致力於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今日推薦文章:
點擊鏈接閱讀更多精選好文: